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正加速下沉社区,如何让智能物业提升业主生活品质成为舆论热点。
日前,一批智慧社区试点项目在各地政府的推动下相继落地。与此同时,智能物业也备受房地产开发商、物业公司和社会资本的青睐。
北京林业大学物业管理系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社区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程鹏表示,从长远来看,智能化是物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可以督促物业公司将科技整合到业务运营的能力中,用软件能力赋予自身新的核心竞争力。”
人脸识别助力构建新型社区
据民政部消息,“十四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依照我国“9073”的养老服务规划,应有90%的老人居家养老。老龄人口是社区场景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人群之一,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对小区进行智能适老化改造,成为物业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一环。
北京愿景集团劲松社区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品牌负责人何星认为,老旧小区增补智能化设备有别于新建小区,一开始就是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因此其实用性、长期可运营性是考虑的重点。
通过智能门禁系统的出入记录数据,物业公司可以了解特殊人群近期出入小区情况,并定期提醒物业人员或者社区志愿者上门探访,以确保老年人的起居安全,避免老人突发疾病却无人看护的情况。
据观察,8月以来,在深圳、北京、重庆、四川等多地修订实施的物业管理条例中,都明确了“将物业管理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在社区人脸识别的应用中,人像采集及安全维护多由居委会和派出所协助管理,进而形成社区层面的数据资源目录,再与区、市、省、国家的数据平台对接,达到数据共享交换,完善基层治理的目的。
科技红利引来更多入局者
10月31日,在万科物业更名为万科云的媒体交流会上,万科集团合伙人、万物云空间科技服务股份有限公司CEO朱保全表示,更名后,万物云与其他物业公司不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万物云作为一个开放的连接平台而存在。平台内整合了社区空间里的设施、设备、资产、人、商业活动等资源。他称,“将技术融入空间,带来的不仅仅是服务效率提升,还有管理的颗粒度和透明度的提升。”
解决物业智能化发展中的信息孤岛问题,万物云并非独创。如雅生活的“雅管家”联盟,针对物业管理存在的单一系统智能化、单产品切入误区、线上与线下脱节、智慧社区与大数据没有关联等问题,为中小物业公司提供聚合平台。
除了由房地产开发公司和物业公司提供共享资源的信息平台外,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也纷纷入局,推动物业智能化转型。
今年9月,腾讯海纳与长城物业集团联合打造智慧社区共享中台,意在推动制定智慧物业的行业标准。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通过“345计划”,即三个核心中台、四大社区场景、五个数据维度,共同致力于智慧化社区的建设与服务。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建设行业分会会长李礼平曾指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括方方面面,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停车是其中应有之义,是“新基建”中不可或缺的应用场景,也是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内容。
对于物业服务公司而言,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进入社区生活,社区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物业服务公司必须升级原有业务,在同质化的产品中探索差异化、个性化,以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回归物业服务本质,“守住门”和“做好服务”是物业服务公司挖深护城河的重要抓手,能为公司带来更多收入,成为资产保值增值的“捍卫者”。